一、引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引导,以创建江苏省“五星级”普通高中、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坚持“敬重、激发、创新,一切为了学生的精彩和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三全”办学方向,以创建“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为契机,全面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同心圆”管理模式,努力促进学校以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以优异的办学业绩迎接学校七十周年庆典。
二、重点工作及推进举措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学生关心的事情抓起,开发德育资源,开展多样活动,突出实践环节,强化班级学问建设,营造学问氛围,让学生获得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真正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班主任专业能力和教职工育人水平,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需求,尽早确立人生目标,学会选择和谋划未来,让他们以阳光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走向成功。
(二)切实深化课程改革,打造精品课程。一是加强学校课程开发的规划、体系、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二是邀请高层次专家来校引导,提高课程开发的起点,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力度,加强实验课等特色课程建设,实现“课时、师资、考核”的制度化保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将拔尖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因材施教,为各类有突出才能的学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建立有学校特色的竞赛辅导课程体系。
(三)建设学生特色社团。充分发挥现有学生社团的作用,健全社团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资料的积累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平台,丰富校园学问、活跃校园氛围,坚持走学科教学高质量,学生活动特色化的办学之路,努力建设2——3个适应社会需要,适宜学生成长,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精品社团。
(四)积极打造生本生态高效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大家将继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开展生本生态课堂模式的研究、实践、反思、建设工作,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精品课堂”的评选与建模活动,探寻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方法和途径,把教室变成“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达到“让优秀学生出色发展,中等学生超常发展,后进学生自信发展”的目标。
(五)切实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把握与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合作交流的发展机遇,加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研究,并以此推动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改革,拓宽培养路径,建立“优生”档案,提高其“学力”;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坚持目标管理。实行导师制,帮助他们尽早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主攻方向与奋斗目标,实行目标激励机制;三是加强教与学的计划性与灵活性。以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方案为契机,以抓学科竞赛和课程设置为切入口,充分发挥学科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合作探究、大胆创新,积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六)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教科研工作网络,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引导与管理,努力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科研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实现“科研精课、科研强师、科研兴校”的目标。积极争创“镇江市高效课堂建设实验学校”、“ 镇江市精品课程基地实验学校”,增强学校示范辐射功能。
(七)切实抓紧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两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网络,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不断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打造更多的品牌学科和特色教师;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全校教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宿感和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主人翁意识,真正承担起引导者与引路人的重任;三是以岗位设置管理与绩效考核为抓手,健全教职工表彰奖励体系,开展校内优秀教职工各项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和“身边的榜样”的引领作用。四是积极探索“学生选课、选师”的机制,形成创先争优的竞争态势和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八)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化。认真总结“年级组管理模式”的利与弊,探索“集体领导、分工合作、条块结合、骨干担纲”的“同心圆”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班组长、班主任在管理中的骨干作用,在加强年级组、备课组建设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教研组建设,强化教研组“组风、学风、研风”建设,在校长室宏观调控下,实现行政处室管理、年级组管理、学科组(教研组、备课组)管理三种模式的有机整合,充分提高学校整体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九)切实抓好学校学问建设。一是加强精神学问建设,以新校学问布置为契机,积极培育现代学校精神,引导师生用现代学校精神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二是加强制度学问建设,新编学校管理手册,修订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加强环境学问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四是强化特色学问建设,打造“以省数学课程基地为龙头,综合实践创新活动、人文素养课程为两翼”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学校特色化发展。
(十)加强社会参与,促进开放办学
一是要用“开放的模式、视野、胸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加强与国外知名学校的业务关系和学习往来,与省内、国内名校加强合作,开展“手拉手”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全面实施“开放式”办学。二是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办学模式,拓展教育教学途径和场所,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多方筹措办学资金,增强办学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