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思想学问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学问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一、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诸子百家:
(1)道家:代表人物—— 、
★基本主张——哲学上:唯心论:“ ”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朴素 思想(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等都可以无条件相互转化)
政治上:“顺其自然, ” 希翼回到“ ”的理想社会
(2)儒家:代表人物—— 、 、
基本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提倡 和 .
(3)法家:代表人物—— 、 (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基本主张——主张 、奖励 、实施 (严刑峻法)、君主
(4)墨家:代表人物——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基本主张—— “ ”、“ ”、“ ”、 “ ”。
2、孔子、孟子和荀子
(1)孔子( 时期,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至圣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创始人。被称为“圣人”。
思想上:①核心思想: 提出“仁”与“礼”学说,主张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仁:“仁者 ”;行“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即周礼,主张“克已复礼”, “贵贱有序”, 恢复西周的宗法等级制。
②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即德治,顾惜民力,反对苛政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评价:积极——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局限——他主张维护 ,代表当时没落的 的利益,
具有保守性,没有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
教育上:首创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
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问上:编订“六经”, (后《乐》亡佚,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孟子( 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①主要继承发展孔子思想的“仁”(德治),提倡“ ”,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
②“ ” (“民本”思想);
③“性善论”(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张人的善性)
(3)荀子( 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①政治上: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的“ ”,并广泛吸取 的精华,
丰富发展了早期儒家思想。如,主张礼、法并用。
②哲学上:属于 思想。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 。
③“性恶论”(所以强调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 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学问、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学问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学问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学问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学问的基本精神。
课堂巩固
1、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实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
A.兼爱非 攻,互助互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4、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 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③提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学问,留下的是学问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训练与测评》第一课的相应练习(只做选择题);复习准备默写。
ADD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