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学问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
学习目标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教学过程
一、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⑴汉武帝时代为了进一步加强 制度,巩固“ ”局面;
⑵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革,适应了统治者以思想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的需要。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革。)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和“ ”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
2、措施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的政策。
(2)起用儒生参与国政。
(3)创办 和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
3、影响
积极: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学问的
消极:但它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二、汉武帝建立太学
(1)性质:国家培养 管理人才的 学校。
(2)意义:
太学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课堂巩固
1、《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2、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最主要的原因是
A.儒学自身的改造 B.统治者的提倡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3.《中国学问概论》中对某一学派特征的描述是:“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这一学派为统治者所重用是在: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代时期 D.西汉时期
4、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学问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训练与测评》第二课的相应练习(只做选择题);复习准备默写。
附:☆中国王朝变更
统治王朝(政府)名称
|
起止时间
|
建立者
|
都城
|
夏
|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
禹
|
阳城(河南登封)
|
商
|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
汤
|
殷(河南安阳)
|
周
|
西周
|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
周武王
|
镐京(陕西西安)
|
东周(春秋战国)
|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
周平王
|
洛邑(河南洛阳)
|
秦
|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
秦始皇
|
咸阳(陕西咸阳)
|
汉
|
西汉
|
公元前202——公元9
|
刘邦
|
长安(陕西西安)
|
东汉
|
25——220
|
刘秀
|
洛阳(河南洛阳)
|
三国两晋南北朝
|
220——581
|
|
|
隋
|
581——618
|
杨坚
|
长安(陕西西安)
|
唐
|
618——907
|
李渊
|
长安(陕西西安)
|
五代十国
|
907——960
|
|
|
宋
|
北宋
|
960——1127
|
赵匡胤
|
东京(河南开封)
|
南宋
|
1127——1276
|
赵构
|
临安(浙江杭州)
|
元
|
1271——1368
|
忽必烈
|
大都(北京)
|
明
|
1368——1644
|
朱元璋
|
北京
|
清
|
1636——1912
|
皇太极
|
北京
|
中华民国
|
1912——1949
|
孙中山
|
南京(江苏南京)
|
|
|
|
|
|
|
答案:BAD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