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近年来,我国的学问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学问+科技”、“学问+创意”、“学问+旅游”、“学问+休闲”等新的业态。这反映出
A.学问与经济相互交融 B.学问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学问是经济的派生物 D.学问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2.2016年7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湖北神农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遗项目由此达到50个。保护学问遗产
A.是学问传播的重要途径 B.是展现中国传统学问的重要标志
C.根本上在于发展其经济价值 D.对于展现世界学问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3.第九届江苏省园博会的主展馆苏州馆,设计风格秉承传统中式“宅园合一”理念,巧妙运用了具有苏州特色的白墙灰瓦,并使其与建筑中悬挑的雨棚、玻璃幕墙等现代元素融合。苏州馆的设计说明了
①传统学问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④中华学问具有包容性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果缺乏对自身学问的省思,容易陷入误区。因此,大家要增强学问自觉和学问自信,要坚信中华学问的核心价值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下列对学问自觉和学问自信理解正确的是
①学问自觉是对优秀传统学问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②学问自觉是对发展中华学问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③树立学问自信应该让中华学问主导世界学问发展
④学问自信来源于世界人民对中华学问的一致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对于公益活动,马云曾经如是说:“无论大家做不做公益,世界都会发生变化。但你做了,改变的是你自己。”你对此的理解是
①开展公益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②要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主观世界
③弘扬传统美德需要提高科学学问修养 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7年元旦春节期间江苏文明办开展了以“文明江苏·温暖新春”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集中活动,
从解决群众最急需、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组织动员志愿者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全
省城乡营造欢乐祥和温暖的节日氛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A.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B.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C.是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的必由之路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的中心环节
7.近年来,我国城乡主要街道、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广告位甚至工地围挡上出现了一批批“讲文
明树新风”、“图说大家的价值观”及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公益广告喷绘,而且内容持续不断保持更
新,都用浓郁的中华学问视觉元素传达“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这有助于
①扬善惩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学问修养 ②集中展示民族学问,从而提高国家学问软实力
③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歌曲《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乐曲苍凉悲壮,歌词充满爱国热情。哪里响
起“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边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的歌声,人们就
会感到哪里就有自己的战友,就会陡增无穷力量。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学问 ②学问对经济和政治具有重大影响
③优秀学问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学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二十四
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
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
①表明自然环境决定学问特性,折射出地域学问的差异
②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③是人类学问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④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学问认同的重要载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17年天津第十三届全运会吉祥物“津娃”,取材于享誉中外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具有浓郁的
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将杨柳青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 同时融入了
极强的时代气息。这表明
①学问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②实现学问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学问创新源于人们对传统学问的继承
④中华学问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来源:Z。
11.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如图)。这主要说明
A.汉字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学问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B.汉字记载思想和语言,是中华学问发展的力量源泉
C.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D.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学问的价值
12.2016年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先辈的旗帜”,旨在帮助中小学 生理解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教育领导学生结合实践传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做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由此可见
①长征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长征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长征精神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长征精神根源于先进学问,指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网络直播的野蛮式爆发增长、直播内容的良莠不齐,迎来了政策上的最严监管,国家网信办发
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2016年12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 。这表明国家
①加强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②发展学问产业,保障人民基本学问权益
③倡导先进学问,培育文明风尚 ④发展大众学问,满足人民多样学问需求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4.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娘在婚礼上穿西式的白色婚纱,是否穿本民族婚礼服饰就是“土鳖”,只有西式婚纱才能体现自己的高贵。但实际上,全球各地的婚礼礼服丰富多彩、异彩纷呈,都是人类学问大花园的奇葩。这启示大家
A.学问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B.民族学问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根基
C.要遵循各民族学问一律平等的原则 D.每个民族的学问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15.汉字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历程。例如,“山”字从甲骨文到楷体大致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如图)。从“山”字的演变过程可知
A.传统学问具有相对稳定性 B.学问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D.传统学问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16.2016年的年度节奏就是刷刷刷。“刷” 已成为国民style,刷微博、刷微信、刷网剧、刷直播……人们在刷刷刷中分享日益爆炸的信息世界。这说明
A.学问传播的方式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变革 B.现代传媒具有学问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C.手机是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D.学问交流与共享可以推动中华学问的发展与进步
17.起源于欧洲的万圣节(All Saints’ Day)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目之一,其主要是为了纪念所有的知名和不知名的圣灵。但美式“万圣节” 虽然借用了宗教中关于鬼魂和亡灵的元素,但实际上,它产生于美国移民时代,是一个促进邻里间社交的世俗节日。这说明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 ②民族节日是不同民族相互区别的独特标识
③透过民族节日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学问韵味 ④民族节日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成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息,是因为民族英雄们奋不顾身的持续守候;英雄的故事始终在民族的脑海中萦绕、在祖国的山川中回荡;英雄的精神始终在大家血液中流淌、在真诚中传递。这告诉大家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志
④中华学问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2016年,某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为发动全市人民积极参与和支撑该活动,该市宣传部门拟定了四条宣传标语。其中不太恰当的是
A.取缔落后习俗,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
B.依法加强管理,抵制腐朽思想,匡扶社会正气
C.发展先进学问,改造落后学问,培育时代精神
D.继承优良传统,推动学问创新,增强学问自信
20.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它的起源与古人祭月、拜月有着直接关系,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以及赏月拜月等习俗都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韵味。这表明
①人们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享用学问
②透过中秋学问,大家可以领略不同民族学问的韵味
③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等学问因素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产生持久不变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21.中国各地城乡发展差异大。浙江以小、特、活、聚为特色,江苏以挖掘学问传统、培育产业品牌、营造宜居生态为特色,安徽以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融为一体为特色……各地小镇建设可谓特色鲜明、各有建树。特色小镇建设化解了由“工业中心主义”长期以来主导的中国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千城一面”格局。
从《学问生活》角度简析特色小镇建设是如何化解“千城一面”格局的。(6分)
2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培厚家庭文明的“累土”,要做
到“四至”。一是至“理”,要将传统家庭美德的“老理儿”发扬好,从厚重学问底蕴中生长出现代
家庭文明;二是至“善”,要以崇德向善的家庭文明为基础,结合中华传统美德的“国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世风”建设,涵养淳厚正派的家风;三是至“微”,家庭教育要从细微处入手,让
文明风尚润物无声;四是至“诚”,要提升父母亲情心和责任心,将美好道德观念从父母长辈往下一
代进行渲染和传递。
运用《学问生活》常识,谈谈培厚家庭文明的“累土”有何意义。(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