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周末练习 4.8
一、选择题
1.在里约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身上的“中国印”引人注目。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医疗——拔罐。中国拔罐里约走红表明
A.传统学问的内涵因时而变 B.学问创新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不同民族学问逐渐走向融合 D.学问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有一首公益广告是这样唱的:“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大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今天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普通职工,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精神感召下忙碌着,帮助他人,提升自己。关于雷锋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
④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对建设社会主义学问强国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发展道路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二者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B.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二者是目标和路径的关系 D.二者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公益众筹指公益机构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筹集资金。相对于传统的公益融资方式,公益众筹更为开放,只要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公益众筹方式获得项目资金。公益众筹在扶贫、环保、疾病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公益众筹
①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问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提高科学学问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集卖创意、展服装、品咖啡、办活动、学问展览、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书店,吸引
了广大的消费者,成为新兴学问业态。这体现了
①学问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一定的学问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③学问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④人们既是学问创造者又是学问享用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发现
和传播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2016年11月,它被列为人类非物质学问遗产
代表作名录。这表明
①学问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节气是民族学问的集中展示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学问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我国有深厚的学问底蕴和丰富的学问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习大大总书记指出:“学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
背叛了自己历史学问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告诉大家
在学问创新过程中
①必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②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③要充分吸取外国学问有益成果 ④要正确处理学问继承和学问发展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学问的结晶。下列说法最
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是
A.克勤克俭,勤俭持家 B.尊老爱幼,孝亲敬长
C.不忘初心,奋发图强 D.不畏强御,勇者不惧
9.网络直播的野蛮式爆发增长、直播内容的良莠不齐,迎来了政策上的最严监管,国家网信办发布
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2016年12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这表明国家
①加强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②发展学问产业,保障人民基本学问权益
③倡导先进学问,培育文明风尚 ④发展大众学问,满足人民多样学问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 近年来,“学问+”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表现十分抢眼。G20杭州峰会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安保、巡航机器人检测、双语翻译电话采访……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峰会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为此,大家应该
A.重视人工智能对行业创新的决定性作用 B.借助科学技术提升综合国力
C.发挥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学问传播功能 D.加快促进学问经济相互交融
11.世界精神卫生组织把每年5月8日订立为“世界微笑日”,希翼通过微笑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学问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学问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 D.世界学问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1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它带动大家重温经典,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新一轮诗词热表明
A.人创造了学问,学问也在塑造着人 B.诗词引导现代学问发展的最新潮流
C.优秀诗词学问给人以无穷精神力量 D.人们通过诗词,传承优秀传统学问
13.著名画家何家英在讲述自己的艺术之路时说:要用脚和心感受生活。他曾多次深入农村积累素材,土地里农民劳作的时艰辛的“脊背”形象令他震撼,名画《山地》由此而成。下列与其创作手法相一致的是
①玄幻网络小说《武动乾坤》近日确定将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搬上荧屏
②中国文联20多位知名艺术家赴西藏开展采风活动
③书法家孙伯翔长期深入传统,涉猎唐楷,深入北碑,创作方面独树一帜
④“走情走心走人物的好戏”——沪剧《挑山女人》改编自一位女挑夫的真实故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2016年11月,八家来自中国的媒体单位带来包括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百余部参展作品亮相非洲电视节。展会期间,我国还主办了中非影视学问交流圆桌会议,探讨中国电视内容在非洲落地的新合作模式。这一举措有利于
A.两国学问在长期交流合作中渐趋融合 B.增强大家对非洲学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敬重世界学问多样性,促进中非学问繁荣 D.中华学问独领风骚,在学问合作中占据主导
15.据统计,我国国民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为100分钟、上网为45分钟,而读书却不到15分钟。中国18-70周岁人群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明显偏低仅为4.39本,而同期的数据为日本8.4本、美国9.7本、韩国11本。针对这种现象,学问生产企业要引领阅读吸引阅读应
①承担社会责任,变公益为根本 ②关注不同群体要求,丰富图书品种
③提高图书品味,打造学问精品 ④提高学问鉴赏水平,远离学问糟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激情广场大家唱”是福州市推进“学问扎根群众”成果的缩影。该市以创建国家公共学问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通过激活本土学问资源、撬动多方力量参与,变政府单项供给的“独角戏”为多方参与的“大合唱”,使群众觉得学问就在身边。如果给这段资讯拟定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积极发展学问产业,保障基本学问权益 B.唱响学问共建共享,丰富市民学问生活
C.支撑健康有益学问,提高群众学问修养 D.发展喜闻乐见学问,满足人民学问需求
17.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学问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对其理论的理解,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学问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学问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学问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18.里约奥林匹克运动会既是竞技实力的展现舞台,也是学问软实力的传播平台,中国自行车手的头盔散发着中华传统学问的东方韵味,照中国民族英雄的故事走向世界;一个个“火罐印”让博大精深的中医学问亮相世界舞台;一个个中国制造体现的工匠精神充满了奥运各个场馆。这启示大家
①体育比赛是学问传播的途径之一
②商业贸易是学问交流的基本手段
③要不断增强中华学问国际影响力
④要吸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华学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乡贤学问是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学问现象,集中体现了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这说明乡贤学问
①能够直接改变乡村社会的面貌
②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③是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④能影响人们的目标确定和行为选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下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形象。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印证了
A.时代精神是学问创新的核心内容
B.学问传播是学问发展的根本动力
C.学问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学问的发展离不开学问的继承
二、主观题
21.古典名句,是中华学问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学问的经典载体.在习大大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避,极具启迪意义。请阅读以下材料:

结合材料,从学问视角谈谈如何积淀大家的民族学问基因。(6分)
22.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培养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哈佛大学一项调查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l,犯罪率为1:10,同时,爱做家务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在我国,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是各级备类教育的职责所在。近年来,劳动教育被淡化、虚化和边缘化,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劳”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短板。国家教育部2016年9月发布的《中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劳动意识置于实践创新素养的首要方面,重点要求;敬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庋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
劳动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使学生内心变“要我劳动”为“我要劳动”。结合材料,运用《学问生活》常识,说明如何才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