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常识目标
知道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说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全面分析问题,运用实例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三、课堂活动
(一)问卷调查:你父母的工作是什么?
小明一家有七口人:
小明爷爷: 在家种植水稻。
小明奶奶:在镇政府和村居委共同拥有的筷子厂工作。
小明爸爸: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企业工作
小明妈妈:自己开了一家小的水果店
小明哥哥:自己开了一家餐馆,雇佣了20位服务人员
小明姐姐:在一家韩国SAMSUNG集团北京分企业工作
想一想:小明一家都是在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我国主要有那些经济成分?它们各处于什么地位、发挥着什么作用?
◆公有制—— ;包括 、 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 。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
1.国有经济:同 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我国国民经济的 , 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 作用。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就全国而言, 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 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
1.内容
(1)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 为基础。
(2)私营经济:以 为基础,以 为目的。
(3)外资经济: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_____ ___部分。
2.作用:支撑 、促进 、扩大 、增加
3.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 、 增强国有资本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是什么? 为主体, 共同发展
2.为什么?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
(2)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 、 的状况。
符合社会主义的 要求。
(3)有利于促进 ,有利于增强 ,有利于提高
3.怎么样?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 ,毫不动摇鼓励、支撑、引导
四、课堂检测
【判断题】
(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2.公有制主体地位是指公有制企业在数量、质量上占优势,公有资产在所有产业占优势。
( )3.中外合资经济、中外合作经济都是外资经济。
(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平等,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 )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选择题】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④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
B. 国有经济是与我国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C. 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D. 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
3.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是
A.经济规模较小 B.劳动生产率低
C.不以雇用劳动为基础 D.不以赢利为目的
4.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这将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发
展的支撑力度,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和发展
① 巩固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②可以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③有利于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④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中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民可以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举措
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②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
③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④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和收益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
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说明各种所有制
经济
① 都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五、反思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