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
奥门银河123567com 姚劲林
一.新课导入,了解编辑
苏轼,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大家将学习的《定风波》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
苏轼,字 号 ,北宋著名词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 并称“苏辛”。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
2.体会词作旷达渺远的意境。
3.学习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
三.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四.朗诵并整体感知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
五.赏析探究
(一)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思考: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见课件)
2.编辑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见课件)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编辑怎样的心境?
(见课件)
(二)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思考: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编辑怎样的人生体验?(见课件)
2.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见课件)
六. 拓展延伸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苏轼旷达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哪些诗句体现词人旷达情怀?请加以赏析。(见课件)
七. 探究:如果把全词的情怀归结到一个字上,哪个字最恰当,为什么?(即探究“词眼”意蕴)
探究结论:“归”字
①一蓑烟雨任平生——归——既然心已归,任凭风雨打
②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宦海风浪起,不如早归去
③也无风雨也无晴——归——超凡脱俗是归的结果
④追求灵魂安顿的家园——归——是全词情感的的核心
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馀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
八. 结束语
定 风 波
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大家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大家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